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轮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包括高位油箱、供油油滤装置、回油冷却装置、回油油滤装置和油气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滑油撬为燃气轮机本体提供滑油,滑油撬不设油泵,通过高位油箱,依靠滑油高差的重力势能给机组供给润滑油,避免了传统的滑油系统中出现停电、停机故障时,辅助油泵不能及时地为机组滑油系统供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燃机轮机运行时,润滑油撬能够向燃气轮机提供合适压力、流量、黏度、清洁度、温度的润滑油,能够对燃气轮机齿轮箱和轴承起到散热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滑油也可以作为VSV作动筒的动力油。
公开号:CN214332270U
申请号:CN202022985678.3U
申请日:2020-12-08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孙雯萍;宋磊磊;杜金凤;刘行
申请人:Qingdao Zhongke Guoshe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F16N7-4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轮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
[n0002] 燃气轮机是以气体为工质、内燃连续旋转、叶轮式旋转机械。与其他发动机相同,燃气轮机在运转过程中同样需要不间断为其提供润滑油,因此滑油撬系统为燃气轮机的标配设备。
[n0003] 专利CN201120353448.3公布了一种燃气轮机润滑油系统。润滑油系统设置于发电机箱体外,工作可靠,性能稳定,通过滑油撬上的油泵吸油,来润滑齿轮箱和发电机。但本技术未考虑到滑油系统出现停电、停机故障时,辅助油泵不能及时地机组滑油系统供油的问题。
[n0004]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滑油撬为燃气轮机本体提供滑油,滑油撬不设油泵,通过高位油箱,依靠滑油高差的重力势能给机组供给润滑油,避免了传统的滑油系统中出现停电、停机故障时,辅助油泵不能及时地为机组滑油系统供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燃机轮机运行时,润滑油撬能够向燃气轮机提供合适压力、流量、黏度、清洁度、温度的润滑油,能够对燃气轮机齿轮箱和轴承起到散热作用,同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滑油也可以作为VSV作动筒的动力油。
[n0005]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n0006] 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包括:
[n0007] 高位油箱,内部设置有测温装置、加热装置和液位测量装置;所述测温装置用于测量所述高位油箱内的油液温度;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高位油箱内的油液;所述液位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高位油箱内的油液液位;
[n0008] 供油阀门,一端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油液出口,另一端接通至燃气轮机的本体吸油泵组件的吸入口;
[n0009] 供油油滤装置,一端接通至所述本体吸油泵组件的泵出口,另一端接通至所述燃气轮机的滑油入口;
[n0010] 回油冷却装置,入口接通至所述燃气轮机的本体排油泵的泵出口;
[n0011] 回油油滤装置,入口接通至所述回油冷却装置的出口;
[n0012] 油气分离装置,入口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油气出口和燃机本体的油气分离器出口,出油口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油液入口。
[n0013] 进一步的,所述油撬系统还包括温控阀;所述温控阀的入口接通至所述本体排油泵的泵出口,出口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介质入口,用于基于其入口介质温度的高低反向调整其允许通过介质流量的大小。
[n0014] 进一步的,所述油撬系统还包括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入口设置在所述温控阀与所述本体排油泵之间,出口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介质入口。
[n0015] 进一步的,所述油撬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测温装置和加热装置通过电缆连接,用于基于所述测温装置的测量数据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启停。
[n0016]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测量装置包括液位计和液位变送器。
[n0017] 进一步的,所述供油油滤装置的设置方式为双联油滤。
[n0018] 进一步的,所述回油冷却装置为热交换器。
[n0019] 进一步的,所述回油油滤装置的设置方式为双联油滤。
[n0020] 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入口还接通至所述燃气轮机的油气分离器的油气出口。
[n0021] 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接通的热交换器和油雾分离器。
[n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n0023]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的部件分布及工作关系图;
[n0024] 其中:高位油箱-1;温度计-2;温度传感器-3;液位变送器-4;液位计-5;加热器-6;回油双联油滤-7;回油双联油滤压差变送器-8;供油双联油滤-9;供油双联油滤压差变送器-10;供油阀门-11;回油管路双联热交换器-12;温控阀-13;压力安全阀-14;油雾分离器上游热交换器-15;油雾分离器-16。
[n002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n0026]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n0027] 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n0028]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n0029]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n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
[n0031] 高位油箱1,内部设置有测温装置、加热器6和液位测量装置;测温装置用于测量高位油箱1内的油液温度;加热器6用于加热高位油箱1内的油液;液位测量装置用于测量高位油箱1内的油液液位;
[n0032] 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测温装置和加热器6通信通过电缆连接,用于基于测温装置的测量数据控制加热器6的启停。
[n0033] 在本实施例中,滑油箱为高位油箱1。滑油撬中设置高位油箱1,依靠滑油高差的重力势能给机组供给润滑油,优势在于滑油撬中可不设置辅助油泵,避免出现停电、停机故障时,辅助油泵不能及时地机组滑油系统供油。油箱集成了温度传感器3、温度计2、液位变送器4、液位计5、加热器6等元件。温度传感器3用于测量油箱内部滑油温度,测量信号由现场传至控制系统;液位变送器4用于测量油箱中滑油液位,测量信号由现场传至控制系统;加热器6 可加热油箱内滑油,以满足机组滑油运行的温度,加热器6的启停由控制系统控制;温度计2、液位计5,可直观的了解油箱内滑油的温度、液位。油箱材质为不锈钢,滑油箱上方设有能够检查油箱内部的检查孔,正常情况下使用盲堵封住。
[n0034] 供油阀门11,一端接通至高位油箱1的油液出口,另一端接通至燃气轮机的本体吸油泵组件的吸入口;
[n0035] 供油油滤装置,包括供油双联油滤9和供油双联油滤压差变送器10,一端接通至本体吸油泵组件的泵出口,另一端接通至燃气轮机的滑油入口;
[n0036] 回油冷却装置,入口接通至燃气轮机的本体排油泵的泵出口;
[n0037] 回油油滤装置,包括回油双联油滤7和回油双联油滤7压差变送器8,入口接通至回油冷却装置的出口;
[n0038] 油气分离装置,入口接通至高位油箱1的油气出口和燃机本体的油气分离器出口,出油口接通至高位油箱1的油液入口。
[n0039] 在本实施例中,液位测量装置包括液位计5和液位变送器4。
[n0040] 在本实施例中,供油油滤装置和回油油滤装置的设置方式为双联油滤。供油油滤装置、回油油滤装置设置为双联油滤。在滑油系统运行时,一个油滤工作,一个油滤备用。优势在于当工作的油滤需更换或出现故障时,可手动切换至备用的油滤。油滤两端设有压差变送器测量油滤压差,测量信号传至控制系统。
[n0041] 在本实施例中,回油冷却装置为回油管路双联热交换器12。
[n0042] 在本实施例中,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接通的油雾分离器上游热交换器15和油雾分离器16。
[n0043] 本实施例的滑油工作流程如下:
[n0044] 燃机运行时,燃机本体的泵组件从油箱吸油,滑油流经泵组件进入双联供油油滤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滑油输送到燃机的各个轴承进行润滑、冷却,同时一部分滑油也作为VSV作动的动力油。
[n0045] 工作后的滑油由燃机本体的泵组件输送到回油管路,工作后的滑油的温度会升高,滑油会经过热交换器进行冷却,温度控制阀控制进入热交换器的滑油量,冷却后的滑油最终通回油双联油滤7后返回油箱。
[n0046] 滑油箱的油气和燃机本体油气分离后产生的油气通过滑油撬的油雾分离器16进一步分离,分离后的气体放空至安全区域,油返回油箱。
[n0047] 在一个实施例中,油撬系统还包括温控阀13;温控阀13的入口接通至本体排油泵的泵出口,出口接通至高位油箱1的介质入口,用于基于其入口介质温度的高低反向调整其允许通过介质流量的大小。工作后的滑油温度会升高,因此在滑油撬回油管路上设置温度控制阀、双联热交换器。双联热交换器降低回油管路中滑油的温度,滑油回油温度在机组的运行过程会有很大差异,所以设置温度控制阀控制进入热交换器的滑油量,随着滑油回油温度的升高,温度控制阀会引导更多的滑油经过热交换器散热。
[n0048] 在一个实施例中,油撬系统还包括安全阀,安全阀的入口设置在温控阀 13与本体排油泵之间,出口接通至高位油箱1的介质入口。在滑油撬回油管路上,温度控制阀的上游设有压力安全阀14,可在回油管路出现油压高的情况时,将滑油泄压返回油箱。在本实施例中,安全阀为压力安全阀14。
[n0049] 在一个实施例中,油气分离装置的入口还接通至燃气轮机的油气分离器的油气出口。油雾分离器16分离滑油运行过程产生的油气,油气油两处来源。一处来源于滑油箱产生的油气、一处来源于燃机本体装配的油气分离器分离产生的油气。
[n0050] 本实用新型的滑油工作流程如下:
[n0051] 燃机运行时,燃机本体的泵组件从油箱吸油,滑油流经泵组件进入双联供油油滤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滑油输送到燃机的各个轴承进行润滑、冷却,同时一部分滑油也作为VSV作动的动力油。
[n0052] 工作后的滑油由燃机本体的泵组件输送到回油管路,工作后的滑油的温度会升高,滑油会经过热交换器进行冷却,温度控制阀控制进入热交换器的滑油量,冷却后的滑油最终通回油双联油滤7后返回油箱。
[n005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Claims (10)
[0001] 1.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高位油箱,内部设置有测温装置、加热装置和液位测量装置;所述测温装置用于测量所述高位油箱内的油液温度;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高位油箱内的油液;所述液位测量装置用于测量所述高位油箱内的油液液位;
供油阀门,一端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油液出口,另一端接通至燃气轮机的本体吸油泵组件的吸入口;
供油油滤装置,一端接通至所述本体吸油泵组件的泵出口,另一端接通至所述燃气轮机的滑油入口;
回油冷却装置,入口接通至所述燃气轮机的本体排油泵的泵出口;
回油油滤装置,入口接通至所述回油冷却装置的出口;
油气分离装置,入口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油气出口和燃机本体油气分离器出口,出油口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油液入口。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撬系统还包括温控阀;所述温控阀的入口接通至所述本体排油泵的泵出口,出口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介质入口,用于基于其入口介质温度的高低反向调整其允许通过介质流量的大小。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撬系统还包括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入口设置在所述温控阀与所述本体排油泵之间,出口接通至所述高位油箱的介质入口。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撬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测温装置和加热装置通过电缆连接,用于基于所述测温装置的测量数据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启停。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测量装置包括液位计和液位变送器。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油滤装置的设置方式为双联油滤。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冷却装置为热交换器。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油滤装置的设置方式为双联油滤。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入口还接通至所述燃气轮机的油气分离器的油气出口。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接通的热交换器和油雾分离器。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3062609B|2015-05-20|一种基于流量压力温度综合测量的核电滑动轴承供油系统
CN201594038U|2010-09-29|一种航空发动机整机冲洗试验器
CN202381670U|2012-08-15|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冷却系统
CN102971487A|2013-03-13|压差控制式马达和泵阻隔流体压力调控系统
CN205639582U|2016-10-12|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供油系统
CN103470935B|2015-11-18|燃气轮机润滑油装置
CN106369262A|2017-02-01|一种燃气轮机的滑油系统
CN207093157U|2018-03-13|应用于汽驱离心压缩机配套的润滑调节油站
CN214332270U|2021-10-01|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
CN104315321B|2017-05-10|一种新型燃气轮机润滑油装置
CN205316010U|2016-06-15|一种燃气轮机的主机润滑系统
CN112555665A|2021-03-26|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
CN205447214U|2016-08-10|一种燃气轮机注水机组辅机润滑系统
CN201953610U|2011-08-31|一种压缩机的集成润滑控制油系统
CN207297445U|2018-05-01|油箱作为机组底座的离心压缩机配套油站
CN203517261U|2014-04-02|燃气轮机润滑油装置
CN206319915U|2017-07-11|一种供油系统
CN204554328U|2015-08-12|具有除水功能的稀油润滑系统
CN206890053U|2018-01-16|调节润滑油站
CN206299415U|2017-07-04|汽轮机交‑直流顶轴油泵供油系统
CN206190408U|2017-05-24|一种新型燃气轮机润滑油模块
CN205135816U|2016-04-06|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供油系统
CN204828068U|2015-12-02|循环水泵导轴承润滑冷却系统
CN204227003U|2015-03-25|一种燃气轮机润滑油装置
CN208311430U|2019-01-01|一种可降低风电齿轮箱油温的控制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985678.3U|CN214332270U|2020-12-08|2020-12-08|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CN202022985678.3U| CN214332270U|2020-12-08|2020-12-08|一种中等功率燃气轮机润滑油撬系统|
[返回顶部]